过“洋节”就要被骂?爱国不是走极端路线的

12 月 24 日,西方称作 " 平安夜 " 的日子,但在近几年来的中国,每逢这个时候,网络上的热议却显得并不那么 " 太平 "。

中国人过圣诞,被某些极端的网友称作是 " 崇洋媚外 ",甚至 " 自我奴化 " 的行为。看似合情合理,抬出了 " 文化入侵 " 的大帽子,为躲在屏幕后的恶意披上合法的外衣,但事实上,这种所谓的 " 爱国主义 " 早已脱离了它的本质,如果打着 " 保护传统文化 " 的旗号,却行极端、偏激甚至违法之事,才是为国家抹黑。

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说,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注重团聚,共享天伦之乐,尤其是对于与圣诞一月之隔的春节,是中国社会绵延数千年,所熟悉热爱的重温亲情的时间。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,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,大可不必将其上升到 " 道德绑架 " 的高度。在他们的眼中,圣诞节早已和最初作为基督教徒传统节日的本质相去甚远,而只是一个聚会走出家门聚会联络感情的 " 由头 " 了。

对于普通人而言,过不过圣诞节,都是个人选择问题。岁末节众,一者是基于公历,处于年月更迭的纪念时刻,而距离传统中国 " 跨年 " 的时间尚远," 洋节 " 的传播填补了这一空白。二者便是冬天又冷又长,商家也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,来促进消费,推动经济发展。不喜欢过节的人,自然是厌弃这种过于仪式化的 " 没事儿扎堆 "。但对于某些辱骂他人的网友,出于或目睹他人欢庆无法融入氛围的嫉妒心理,或借口捍卫传统节日的狭隘心态,或背负对本土文化发展低迷的愤慨心情,从而忘却中华文化 " 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 " 的气度,绝非爱国主义的 " 正确打开方式 "。

细究起来,三八妇女节、五一劳动节、元旦都是所谓的 " 洋节 ",公历的使用、星期的说法也都是 " 舶来品 ",难道因为它们流淌着西方 " 血统 ",就要被骂吗?取长补短、" 汉化洋节 ",既不用简单的 " 拿来主义 " 对待西方节日,也不用极端的盲目排外宣扬自己的所谓 " 爱国 ",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,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才是合理 " 打卡 "。

过圣诞节,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方的节日,也并不是因为要排斥本民族传统文化,而仅仅是借助这一天,能够让人们约定俗成的来共同体验一份美好,何尝不可,何错之有。节日本身作为一种文化,以一种怎样的面貌呈现,关键要看文化接受者的心态。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,要坚定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、信心,切实增强文化自信,坚持对历史传统文化、民族民间文化、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,对世界历史文化、异域民族文化、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。

一味以骂来 " 堵 ",言语的苍白则是印证了部分网友 " 口是心非 " 的极端不自信,是简单粗暴的不当之举,大禹早就诠释过的道理,今人却仍然一错再错。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,重拾传统节日和中华文化,才是疏通文化 " 脉络 " 的良方。保护传统节日,传承华夏文明,更应当注重如何吸引下一代的参与,把选择权留给他们,非此即彼的说法向来只会让人反感,关键在于时刻不要忘了自己姓什么,不要忘了自己的 " 根 " 在哪里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